|
(源:《世相经》或论坛世相经(续十五)、 世相经(续十六) )
十号路人解金刚经四句话
●必须现在打出来,因为有人在帖里不时提到。楼主不加以说明的话,修佛者还会千年不悟。
●十号路人有言:
金刚经语言之简,之美,之深,使之流传千古。但美与简,也成了众多修行者的口头禅。特别是一些所谓高僧大德,也是如此,民
间更不用说了。金刚经中有几句话,成了千古“名口头禅”,自译到中国,就没人真正理解。
我昨日就此口头禅与佛祖商议,我悟的对不对?要不要告诉众修行人?佛祖说得告诉,真法不可隐。
于是我决定对修行者说说千古“名口头禅”哪里被错解了近二千年。
近二千年,在中国被曲解的金刚经中四句话就是:
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
千百年来,凡习金刚经者,都把这四句话中的“我”字和“如来”一词,当成佛祖,错认为是佛祖自称。所以百姓中,特别是修行
一般、也没什么名的修行者,一提到佛祖示现,无论是入梦还是白日显圣,自认为修行好的都要嘲笑这是人行邪道,着了相了,是对佛祖有所
求,是贪。
事实上是那些嘲笑者自错而不知。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中“我”和“如来”虽是一个意思,但
不是指佛祖。是指:本心=佛心=明心见性=如来=空=有空……;色=音声。这四句偈的意思是:“妄想不离色而成佛,而找到佛心,而找到本心
,而明心见性,是不能成佛的。”“见如来”是指成佛。简化一下就是:“妄想不离色而成佛,是人行邪道,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”
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修行者,不要再用此口头禅笑话人了。修行者没成佛前,就是菩萨也要以色见佛祖,以音声求佛祖,他还没成佛,不
求佛祖开示,不求佛经开示,他求谁啊。
如果你再梦到佛,再闻到我的香味不用担心有人说你着相,没成佛的人都是用有相来证无相的,着相是指钻牛角尖里,认死“理”
,修口头禅,造成不能得也不能放,得不到也放不下是修行最大的悲剧。
我无传法之意,我也没什么法可传,但此时不说又不对。
●大家问这么多问题,堆积太多,我十八日后也答不完。佛祖也不让我走,这就是我的因果。明日公布假经后,我还会时不时答问
,希望大家不要集中提问,也不要再问前生后世是什么、前生后世缘,我在回答中提到谁的前生后世极果位,都是有用意的,也不是谁问都答
,你前世要是地狱来的,你能没负担么?再有问这些问题的,不答 ,这是为了你好。
十号路人于2010-04-17
十号路人解金刚经之二
4月19日下午,与佛祖对坐。
我说:佛祖,您又想让我说金刚经中四句偈真义?
佛祖说:这四句偈比你上次解那四句还有名,成为第一有名口头禅,我在世时讲完,没有弟子知真义,传至中国,也没人真解其义。
你可以用最简单语言,将真义告诉大家。
我说:佛祖,我想表达,缺个合适汉字词,可以行方便造个词么?
佛祖说:可以。
我说:那我就造个词叫“五恶法”,我心一动,“五恶法”之意,佛祖您便知了。
佛祖说:我知,此词恰当,可用。
于是我开始解第一有名口头禅。
第一有名口头禅在金刚经结尾:“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”
此四句偈的“一切有为法”,千百年来,一直被误解。
正解是:这个“一切有为法”并不包含佛法,而是指我刚刚经佛祖同意造出的新词“五恶法”。什么是五恶法?是贪嗔痴慢疑五法。
贪法\嗔法\痴法\慢法\疑法,这五恶法,是六道轮回之根源,是堕入三恶道之动力。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有为,便是“一切有为法”。
这四句偈意思为:贪嗔痴慢疑,就是那梦幻泡影,如露似电,不全扔掉,不能大觉。
我并不是传法,只是从经书中抽出流传甚广,但一直被误读的话,说与大家。别人提问佛法之事,我不答。什么时侯,我想说句话,
再征求佛祖意见,他同意我才说。
假经的事,我再多说一句:关于末法时代,佛祖说,他从没说过这个词,佛法是天道,天道永存,没有末法一说,天道无始无终,无
始无末。可以说,人类不存在了,法还在。这个法不是经书本身,而是宇宙法则,合乎宇宙法则,就是合乎道。经书本身不是宇宙法则,是教
你找到宇宙法则的工具,这个工具你使用好了,你就知天命,觉悟了。
●重解金刚经等●
两次解金刚经,有人不能完全明白.重解一次,也准备加上些内容.往后就不解了.这次解,用明白话\简单话.解经前,还要说些有关痛痒话.对这些话,大家要在我具体语境中理解,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,不能断章取义.
● 1.佛祖留下大量经典,他传了几十年法,无非就是传一个字:"空",如果用两个字说空,就是"放下",你放下花花世界诱惑而不动,最后放下佛法,就成佛了.如果说佛说传法四十年无法可说,没传一法,那是指,他的法最高境界是大觉无法,低境界时必得有法,你把法给修无了,就是无法可说.很多玩口头禅的就爱游戏文字,都理解错了.
放下,说起容易做起难.放下,就是放下贪嗔痴慢疑.贪嗔痴慢疑五字归一起就是一个贪,佛祖为什么不用一个贪字而用了贪嗔痴慢疑呢.举例:我在解答问题时,先用善宽二字,很多人并不去多想一想,你叫他善宽,他就想善宽,不去想孝仁慈,没办法,我就得多加上些字,其实一个人真做到仁,就同时能做到善宽孝慈,他们是一回事.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堕性,你说一十,他不去想两五.于是孔子也无奈,把仁化成仁义礼智信,其实,孝善慈宽仁与仁义礼智信也没区别,做到其中一字,就能得道.
回头说贪嗔痴慢疑.因为"贪",就去争去得去抢,去争去得去抢就有了冲突,于是产生嗔恨,这就是嗔从贪中生;有了"贪",就为了享受,就痴迷于花花世界,痴迷于酒色财气,痴迷于权力争斗,这就是痴从贪中来;为了贪,就有了攀比心,争强好胜,你比我强不是?那我就要压你一头,这就产生了慢念,于是慢从贪中起;有了贪,就疑神疑鬼,不管是质疑猜疑怀疑,这个疑就让你累,你不疑,怎能了解你的对手?怎能抢过别人压过人家一头?这就叫疑从贪中蕴.小小总结就是:
嗔从贪中生
痴从贪中来
慢从贪中起
疑从贪中蕴
如果你真去掉贪,就能连嗔痴慢疑一起去掉,就证空了,证空就是放下,都放下就是个空.
有一次我说某人贪,他说我不爱财,怎么是贪?我说放下财就不贪了?贪色贪权贪名不是贪?贪法不是贪?修行人贪法是最具破坏力的,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不贪法,是把法一件一件扔掉.
大部分人都乱修,成了贪法者.这种人,以读大量经书为荣,谁一说哪几句,他都很牛的出来说是哪部经书里的句子,是什么意思,怎样解读.他成了万经通.但是呢,一到行动上,他就忘记佛法说要放下,要空,人间花花事他都想.我不与你比背经书,我与你比放下,比什么都放下,你做不到,那你回去行孝善慈宽仁,这才是活经不是死经.
佛经告诉你\法无定法\无法之法,这个法是身心一起行动之法,是行动法,不是动嘴皮子法.因明是个好东西,但你钻进因明当成佛法,就无法证空.使用因明,就得有胜利者,有胜负,就会攀比,胜负攀比就是贪嗔痴慢疑的物化.佛祖必要时使用神通,因为佛不想用因明绕来绕去浪费时间.佛祖用神通胜你不是为了胜你,佛祖没慢念,他是为了展示佛法让你看到实证,不是打嘴炮来证.
佛祖走后,修行人耻谈神通,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与神通的真正关系.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就是神通的究竟----佛眼和漏尽通,佛正是用这二个究境(究极)神通,洞观宇宙一切.没有这两通还是佛祖么?为何修行好的人总能带来一些小神通,因为这是佛法的一部分,悟到哪,神通就到哪.
很多生前就得佛果者为何只有一通,但无最究竟之佛眼和漏尽通?因为佛祖级之佛才五眼六通俱足.普通佛只有死后才五眼六通俱足,佛祖级的佛生前成佛时便有了.外道和魔是没有佛眼与漏尽通的,如果他们有了这二顶,就说明已成佛了.这里我要说从前没人说过的十一法界,十一法界是佛祖级的佛所在法界,普通佛在十法界.这不是我有分别心,天道自有它的法则.打个比方.佛法界里的佛们都叫佛,如同政治局里的都叫政治局委员,但是细分就有常委和一般委员之分.佛祖就是常委,一般佛是委员.任何地方都有等级的.平等只能是格(人格\佛格\动物格\仙格......)的平等.我修证时,查古代一些人的果位,发现有人得佛果.与佛主验证,佛主说,他们成佛在过十道大山,于是我悟出十法界如同十坐大山,要成为他们必须翻过这十坐大山,一坐山就是一个法界.去年我过了十坐山后,就以为完成任务,佛祖却说不行,还要我再跨一岭.他说你还有任务,十一法界,也就是佛主他所在法界,这法界不是山,是岭,是最艰难的.于是我明白,我不能自行走掉.假经得指出,圣经可兰经也要指出.而且我还要到麦加或麦那麦去,就是有人杀我我也要去的,有生之年可能去不了梵蒂冈了.公布假经后,我到了十一法界.
怎么测果位,用语言很难讲清.自佛主后,只有二人会,一人是我.果位如同电脑游戏角色的血,佛主级别的26血,普通佛24血,玉皇大帝十七血....细分的话更细.这是着相么?不是,要是着相的话,佛经里的描述全是相.想无相,必得先着相,你着相不能无相,不要责怪相,要怪你自已贪嗔痴慢疑重.
●2.
看佛经,不能孤立看哪段话.理解也要从整部经全局看,要放具体语境看.佛祖给不同层次人讲经,有时词语同,但意义不相同.学校里,对小学生讲的数学课与对大学生讲的就不同,但小学数学用的词与大学数学用的词很多相同,但意义不尽相同.
●3.
不经过大喜大悲\大顺大逆的人,是不容易大悟的,佛祖经历如是.修证中最好的"证"就是亲历人生大喜大悲\大顺大逆,有了大喜大悲\大顺大逆,才能最真实感受到对物质(名利财色权等)大得与大失,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易理解佛经,理解空,理解什么是幻影泡沫.有人大富,因赔钱自杀,有人想做大官而不得,郁郁而终,他们坠入轮回,是鬼是畜生是人不一定.这些大失大得正是他个出三界证空的好机会,可是他们浪费了,就一个贪字蒙住了本心.
有些爱好佛法之人,一直比较顺的人,把修行当成玩佛法,玩佛经,玩得很仙风道骨,他们放生\诵经\归依\打七\超度\吃素\行善.....佛家能干的都干,比佛祖还能干.但他们是赶佛家时髦.与爱春哥区别不大.他们因为没有大得大失,很难证空,成为形式主义嘴炮佛弟子.
●4
以下再解金刚经片段.
这些片段要放金刚经整经中理解,具体语境很重要.不能为了解字面意义而解.不要沦入望文生义\断章取义\嘴炮修佛.
★A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
这四句偈,古来一直被错解,都以为"我"字与"如来"二字都是佛祖自称.这不对.真正意思:"我"指佛心,"见我"指成佛,也可理解成明心见性,总之是指成佛的同义词."如来"与我是一个意思,"见如来"也是指成佛,不是指见释迦牟尼本人.
"色"和"音声"代表了你的贪嗔痴慢疑所想要的一切----花花世界里你不舍得扔的东西,如金钱美女地位,不能从色和音声本义理解.
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”=想享受花花世界又想成佛
“不能见如来”=不能成佛=不能大觉=不能明心见性....等等一切反映不能成佛的词语.
用明白易懂话解这四句偈就是:"想享受花花世界又想成佛,是人行邪道,不能成佛.
用更明白易懂话解这四句偈就是"你想带着贪欲成佛,是人行邪道,做梦去吧."
为何这么解呢,因为此经是讲空,就是讲放下,你不放下怎空?所以四句偈主要是要你放下对花花世界的贪.没了贪,就是没了贪嗔痴慢疑,就成佛了.
★ B: 解金刚经之二
4月19日下午,与佛祖对坐。
我说:佛祖,您又想让我说金刚经中四句偈真义?
佛祖说:这四句已成第一有名口头禅,成为形式主义修行者的嘴炮.我在世时讲完,没有弟子知真义,传至中国,也没人真解其义。你可以用最简单语言,将真义告诉大家。
我说:佛祖,我想表达,缺个合适汉字词,可以行方便造个词么?
佛祖说:可以。
我说:那我就造个词叫“五恶法”,其中之意,佛祖您知。
佛祖说:此词可用。
于是我开始解第一有名口头禅。
第一有名口头禅在金刚经结尾:“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”
此四句偈的“一切有为法”,千百年来,一直被误解。
正解是:这个“一切有为法”并不包含佛法,而是指我刚刚经佛祖同意造出的新词“五恶法”。什么是五恶法?是贪嗔痴慢疑五法。贪法\嗔法\痴法\慢法\疑法,这五恶法归一就是一个贪欲,贪欲使人产生各种行为,是六道轮回之根源,是堕入三恶道之动力。贪欲支配下各种行为,便是“一切有为法”。
这四句偈意思为:贪欲支配下各种行为,给你带来的不过是那梦幻泡影,如露似电,应当看清楚.(不放下,不能空,不能成佛)
在这里的"一切有为法,"要在佛祖的具体语境中理解,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,不能断章取义,玩嘴炮打口头禅,潇洒过了还要轮回,后悔吧你.
★C:
原文:"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"
大白话解: "扔了法相,才是法相",哎哟,我语言不会华丽,质朴一下:"放下"\"空"
"非"是"扔掉,空掉,甩掉"之意.不要译成"不是"
★D:
原文:"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"
大厦白话解:"菩萨要是有分别心就不是菩萨"扑流星证菩萨果就是从无分别心证的,有人也说无分别心,但那是嘴炮,不是实证,所以只能证嘴炮果,还在三界内轮回.
★E:
原文:"于法应无所住。行于布施。所谓不住色布施。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"
三个等号:于法应无所住=不住色布施=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=布施不住于相
大白话解:放下=无分别心=空了=不着相,用这四个词任何一个都行.我不这么做不行啊,这样打嘴炮的也会说我列出的词太少.
★F:
原文:"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须陀洹能作是念。我得须陀洹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。是名须陀洹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来。而实无往来。是名斯陀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。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罗汉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。若阿罗汉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世尊。佛说我得无诤三昧。人中最为第一。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我不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世尊。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。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"
大白话解:不管你得了什么果都要忘记他,想什么果就有了分别心,总惦记着果位证不了空,惦记就是贪
这一大堆文字其实几个字就说明白:不放弃,总惦记,空不了.
★G:
小结:套用南怀一句话-----金刚经说什么?
我答:说空
操作手段:无分别心(放下)
佛祖点评:你小子解的比兔子甩巴还短,不过我喜欢,正是我想说的.现代人工问题这么忙,没时间枯燥无味又臭又长的说教,就要这么解才行.
★假经的事,我再多说一句:关于末法时代,佛祖说,他从没说过这个词,佛法是天道,天道永存,没有末法一说,天道无始无终,无始无末。可以说,人类不存在了,法还在。这个法不是经书本身,而是宇宙法则,合乎宇宙法则,就是合乎道。经书本身不是宇宙法则,是教你找到宇宙法则的工具,这个工具你使用好了,你就知天命,觉悟了。
2010-04-22
两件事:
1.佛祖批评,我深深忏悔.
2.继续解空,也是最后一次解空.
●1.佛祖批评,我深深忏悔.
今忏悔一天,佛主批评于我,我深知我错.
发在195页的《重解金刚经等》一文,写完经佛祖认定后,我自已加了“打嘴炮”一词。本意是想让大家轻松看帖,但今天早晨受到
佛祖批评。他说:“解经朴实,言简意赅,一看就明白,这没错,但不严肃就是错”佛祖批评,使我明白:我后加“打嘴炮”一词,虽为了轻
松大家,却也可能开恶例,如果大家都如此滥用此类词,用这种方式说话,就会偏离修行轨道,为了刻意组织这类词,搞此风格,便成了玩文
字游戏。在此我向大家致歉,希望不要受到我这次不严肃用词的影响。
●2.继续解空,也是最后一次解空.
我两次解《金刚经》主要都是说空,说放下。可是任何语言表述,都不可能让所有人理解,就有人提出还是不明白,我就再解一次空
,也是最后一次,我想,这次也许会达到理想目的。
关于空,我开帖不久,就多次谈我自已,证空就是证有,这个有是天道的有,我用的词是大空大有(真空真有),这是天道。这个空
就是放下,就是不贪,不贪,就没有了嗔痴慢疑。我这么解,也有人没懂。这是网友xiongevelyn的提问:
“六叔,有点不明,请讲解!
您说要空,要放下,不执念。
可是我不明白,物质世界是有形世界,即使心要放下,又从何放下呢。比如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修到不吃饭,不穿衣吧。若一切都放
下,全都去悟道了,谁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呢,就算佛祖托BO,也要有人有物来做施主吧。
如若革命先辈们没有革命的执著争斗抗争,而今我们是不是仍在日寇铁提之下,我国民众是不是又如现今他国民众生活在战乱之中呢
。
各位,不要说什么心空就是空,老实讲语言上的究结并不代表真理。”
我一看,就想到解什么疑问都要针对具体人,要不佛祖就不会40多年常重复讲一些经,方式也不一样。那我就重解这个空吧。
放下=空,但这放下,这空,不是让你不吃饭,不穿衣,不过人间生活。人没有性生活,没后代就绝种。
你放下,你没有了贪,你空了,可是呢,白菜罗卜、山花水果、金钱美女、权力享受都还在,都能看到摸到,也没无影无踪,怎丢会
是空呢?
这个空不是没有,那些东西还有,但你的贪没了也就是贪空了,贪没了心态就不一样,对待看那些东西的态度也不一样。没了贪,你
就知足,知足=空。你一知足,对那些东西的索取的方式及态度也不一样,这种方式及态度就是“空”之后的“有”,这个有=觉悟。你这种取
是不贪之取,够正常所需就行。就是你很有能力,一下子取了很多,也是为更多人、为社会着想。这就是空有有空、大空大有。
总结:这句话最能代表空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这个道是符合天道,就是老子说的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”。你能力强,取得多
了,你也用不了,那你就用多余的帮些需要帮助的人,这就是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也就是不贪。就是觉悟=空=空贪=知足=有=有道=有天道=
损有余而补不足=善。
●4月23日续解金刚经●
4月23日,佛祖对我说:你虽解金刚经,但有些地方应解你没解,还有四处你要解一下.
于是,佛主告诉我要续解处,解完这这四处.解金刚经任务就完成.如果我自已再想多解,是自已行为.
★在续解金刚经四部分前,还要先说一下“善”.因解经时经常提到"善",我也常提"孝善慈宽仁 ". 佛祖说善,是慈悲心,这点要弄清楚."善男子""善女人",是指有慈悲心的男女.
★看佛经及我解佛经,不能孤立看哪段话.理解也要从整部经全局看,要放具体语境看.佛祖给不同层次人讲经,有时词语同,但意义不相同.学校里,对小学生讲的数学课与对大学生讲的就不同,但小学数学用的词与大学数学用的词很多相同,但意义不尽相同.
学习经书,最怕把简单明了之意硬往所谓深奥难懂上理解.中国的译经者,大多学问大,他们有个习惯,作文章越深奥难懂才觉高明,有时为了对仗,为了韵,文章中就有一些华丽废话.特别是骈文大赋,多为废话集中营.所以看佛经,不要被文人弄上的废话套住.这一上套,就玩起口头禅.佛教徒,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平民百姓,你跟他讲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跟他讲了了义这种词,是你不懂法才这样,真正懂法的不会这样做. 这里有些网友也陷入这种文字游戏,用文字解释文字,并不是用文字解释生活.佛法就是解释生活,告诉怎样生活在世间才是究竟生活,有了究竟生活才能脱出轮回之苦.用文字解释文字不是修证,知行合一才是修证.比如,你用文字解释什么是菩萨,什么是佛,解释什么是空,你解释的再好,不去行菩萨道,你也不会真正知道你解释那些是什么.光会画苹果,从不吃苹果,是不知苹果味的.
下面开始解金刚经.
●善现起请分第二
★原文
时长老须菩提。在大众中。即从坐起。偏袒右肩右膝着地。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世
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须菩提。如汝所说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
菩萨。汝今谛听。当为汝说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世尊。愿乐欲闻
★解:
1.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=有慈悲心的男女,才能发心行菩萨道,走上成佛之路
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,你不成为善男子善女人,胡乱发心发愿,没有用,乱发心发愿不行动会造业,受天道惩罚.
2.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=应住善行菩萨道,降伏贪嗔痴慢疑,赶走(放下)它们.
我说住善,是住慈悲心.也许会有人再来玩口头禅:"你都住了,不住才对."我不与你辨,你至少放下一半贪嗔痴慢疑,行菩萨道,你就知道住与不住,住与空是怎么回事.修到不同阶段对空与住的理解不同.佛有佛的理解,魔有魔的理解,人有人的理解……
降伏其心,这个心就是贪嗔痴慢疑.
●依法出生分第八
★原文: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。七宝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世尊。何以故。是福德即非福
德。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若复有人。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。其福胜彼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
提法。皆从此经出。须菩提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
★解:
1.是福德即非福德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=真正福德是不着相于福德,因此佛祖说不着相于福德福德才多.
这段告诉你:不要总记着自已捐了多少,做了多少功德,只是做不用记着自已有多少功德才是真功德,功德才多.这里的福德与功德
是一个意思.
2. 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=要是有人,把金刚经中的四句偈“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”告诉别人,福德胜过捐出无数财物者.
说到这里,也许有人只从字义上理解,说,佛祖都说了"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,七宝以用布施",你凭什么改成"捐出无数财物者".我要说:这不是我改的,二者一个意思.
3.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=一切佛及佛法,都能从金刚经出(因为此经讲的是无分别心=无相=空=不空=大
觉=佛=真佛法=无住佛法).
4.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=真佛法就是不住法,实证行菩萨道,知行合一,是真佛法.
●庄严净土分第十
★原文:
佛告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昔在然灯佛所。于法有所得不。世尊。如来在然灯佛所。于法实无所得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菩萨庄严佛土不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。是名庄严。是故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生清
净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
须菩提。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。于意云何。是身为大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大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说非身是名大身
★解:
1.菩萨庄严佛土不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。是名庄严。是故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生清净心。不应住
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=惦记佛土,老想着成佛.成不了佛,不惦记,放下,生慈悲心,行菩萨道,才能大觉成佛.(生其
心,生清净心,都是大觉\成佛意.)
2.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。于意云何。是身为大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大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说非身是名大身=无分别心之身才是真正大
身,大身无形,无大无小.有了分别心,比大比小,就是着相.
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
★原文:
尔时须菩提。闻说是经深解义趣。涕泪悲泣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。未曾得闻如是之经
世尊。若复有人得闻是经。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。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。是实相者则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
★解: 本次解金刚经,这段是最重要的,佛主说,他之后,有人解"实相"一词,无一正确.唯一正解者,是你.此非慢,是佛对我语,为何要说出,只为真实记录.
1.实相=佛的真相=佛的本质.
"若复有人得闻是经。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。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。是实相者则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"=因此,要是有人修习金刚经,完全去掉贪嗔痴慢疑,他的身上则显现出佛的真相\佛的本质,是成佛.大家就应明白,这个人已成就世间第一希有功德.
2.是实相者则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=佛的本质是不着相,没有分别心,只有慈悲心,因此佛祖说这才是佛之真相啊.
附:《世相经》之
●●佛经给谁看
语境亦关键
断章又粗心
越跑越偏见
佛祖创佛经讲佛法,给谁看?给谁听?
知道这个,就知佛祖讲话语境,易解佛法真意。
佛经非给佛看,佛已用不上不佛经来渡。
佛经给六道有情众生及罗汉|辟支佛|菩萨看,佛法也给他们听。
即佛经佛法给没成佛者使用。
知道了佛经佛法给谁用,便会了解佛祖讲话语境——佛语境。
佛语境不是佛与佛之间对话语境,佛与佛无你我之分,无需对话。
佛语境是指佛用众生语言对它们讲法,用它们了解之世界比喻三界外。
佛语境建立在众生感知及经验范围内,尽可能用各种办法让他们听懂听明白。但语言有局限性,很难完整明白描述众生难以体验处—
—三界外。再加上众生生活经验不同,感知所在世界能力不同,理解力不同,根性不同,对同一经书中佛法理解也不同,语言文字能力所限,
也会读经读出歧义。
有种业障不仅对学佛法有障碍,对工作学习也有障碍,这种业障很多人都有,就是无记业,记忆出现问题,记不住某些方面事。如网
友品咖啡来见我,我对他说些话,他回北京再写出来,有些地方就记不准了,我的原话差一两个字,意思就不同了。他的无记业使他转述他人
话时,会在一些地方错忆或失忆。我即便在他语境下,在他感知范围内说话,他所收信息,也会因无记业阻碍,丢失一些。
对于人类来讲,佛经中佛语境,就是人语境,可就这个人语境,因语言本身缺陷和人各种业障,同一句话,同一个字,就有不同理解
,产生各种歧义。
佛语境是佛借众生语言,依众生环境说法。金刚经里有句话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话讲给没成佛者听,所以“凡所有相”,是
指没成佛者在贪嗔痴慢疑五毒牵引下所作所为|所见|所感知那个世界之相。
贪嗔痴慢疑如同哈哈镜,将世界本来面目变形,再通过感官传递给你,并不是真实世界,即真相。狗感官与人不同,它所见所知世界
就是它的“凡所有相”,海里一些动物没眼睛没鼻子,它们所感知世界与狗不同,与人不同,它们所感知世界就是它们的“凡所有相”。以人
为例,感官有要求,而且这种要求无止境,有违天道,这种有违天道之要求便是贪,进而引出嗔|痴|慢|疑四种毒。感官要求需要通过贪嗔痴
慢疑指引行为来实现,贪嗔痴慢疑是感官工具。
通过贪嗔痴慢疑所了解“凡所有相”,扭曲变形,不是真相,是因为贪嗔痴慢疑按自己感官需要,创造了自认为正确之“凡所有相”
。这种“凡所有相”,皆是心造,这个心是什么心?是贪嗔痴慢疑五心。陷于五毒之心所造“凡所有相”那种相中生活,决定了怎样轮回,是
做人还是做畜生,是做天人还是做饿鬼,是做天神还是下地狱。
众生通过感官自造了自己世界即“凡所有相”,这个自己所认为“凡所有相”不真实,不真实,那就是虚妄了。用不识字者也能理解
话语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也可这么解释:凡是贪念指引你做那些事,了解那个世界,对你没好处,会把你拖入业力链中轮回,饱受轮回
苦。
修行就是破掉感官工具贪嗔痴慢疑所创那个“凡所有相”,跳出来,跳到真相中,这个真相就是三界外,即实相。有关实相一词,两
千多年来,一直被误解,我在解金刚经时已说过,这里再重复一次,佛祖所说实相一词,意思是真相。多啰嗦一句,只怕再被误读,乱生歧义
。
另外,佛经中关于“心”字,翻译成汉语后,在同一部经书里,同一段内,同一句话中,意思都不同。以金刚经为例,同一个“心”
字,有时指贪嗔痴慢疑五毒之心|之邪见邪念,有时指本心佛心等等。
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中有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,不是佛祖本意,所以我以佛祖本意说“过去心不可有,
现在心不可有,未来心不可有”。金刚经梵文版,也就是鸠摩罗什和玄奘等人所看原版现在印度还有。玄奘所译金刚经本来也是“过去心不可
有,现在心不可有,未来心不可有”,但也被篡改为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,玄奘所译金刚经没篡改本中国没有,
至少三个国家有,这三个国家是:日本|朝鲜|韩国,里面都有“过去心不可有,现在心不可有,未来心不可有”,古代日本朝鲜,文化落后中
国,只是崇拜学习,理解不到不对是他们自身原因,但不会怀个人目的篡改。
印度有梵文古本金刚经,日本|朝鲜|韩国有玄奘译经原本,我提供线索,想看自己找,我修了路,脚长在行人自己身上,有了路,但
路要自己走,这也是实证之一部分。
有关贝叶经不是楞严经一事,前边早已详细解答,想用贝叶经就是楞严经,进而证明楞严经是真经,此办法不行,贝叶经内容是巴利
文,会巴利文者无一说贝叶经是楞严经。不看我详细解答网友有关贝叶经答案,一进贴子还那贝叶经做证据,就有些粗心了,当然你可用其它
证据证明楞严经是真。
关于楞严经真伪,我提个建议,古今有些高僧大德认为是真,你就认定是真,还有一些古今高僧大德学者著述论证是假,你也要看,
各方观点看了之后,再判断真伪,更符合实证精神。同时,也要从那些高僧大德著述中,看他们语言是否平和,是否平静如水,且不说贪痴疑
,若激烈有嗔慢之意,那就是空有高僧大德之名。修成菩萨菩萨罗汉那些高僧大德,也有无明之处,何况徒有虚名者。
说楞严经真伪,一些人便拿宣化上人护楞严发誓为例,宣化上人也写过质疑楞严文章,你们就算不信,看一看,总比不看好。宣化护
楞严发誓时,没有成佛,是一心向佛,诚心诚意修行之阿修罗,所以他爱放狠话,慢念嗔念重,临终一刻成佛,他最终果位无人知晓,今年才
由我说出。
未成佛但修行不错,因偶尔无明说那些过头话,无明话,很容易误导一些人。身份地位越高,名声越大,越易产生慢心放不下面子,
很难否定自己,何况有些也不知自己有错。
今天这个内容本来不用写,但很多人读经,不考虑语境,不考虑翻译后产生之歧义,不考虑古今文字表达意义有没有变化,这些问题
再加上有时断章取义,就越跑越远。
另附:《世相经》之
●修行不是呆着或逃避
嘴上悟道是自上误道
照片中有些民居,我暂时住在那里。
房子虽破,又在农村,但还不算偏僻,离市区两公里,山那边就是城市。
住在这,只因赵云请提供房子在此,若这个房子在市区一百里外,我就住市区一百里外,这就是随缘。
一些大古墓,就在民居房前屋后,有些古墓,在民居院子里,图片中能看到一些古墓。
修行住什么地方,要随缘,不能挑挑拣拣,住自己家,住别处皆可。有缘住闹市修行就住闹市,有缘住偏僻处就住偏僻处,只要正信
正行,住哪修行都行。怀贪嗔痴慢疑,天天住庙撞钟念经,也修不好。
不管住哪,闹市也好,偏僻处也好,都不能呆着,更不能逃避,要行菩萨道。
呆着或逃避不是真修行,那是厌世|避世或隐居,很难得到佛法实证。
我虽住破旧农家小院,但不闲呆着。
以前上班忙,先在也忙。住这与从前一样,也能帮助很多人,百姓遇事自己又知怎么办,来找我,我还是尽我所能,打电话或用其他
方式,找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解决,这就是以世间法来行菩萨道。
2002年,我还上班,那年我组织活动,帮两万多下岗人找到工作。举个人例子,就是想说,上班工作也能行菩萨道,不工作修行也要
行菩萨道。行菩萨道始终如一,才是真放下。呆着或逃避,或进庙里住着只钻研经书撞钟,少接触或不接触社会,不行菩萨道,不是放下,这
种钻研经书之举,其实是钻营经书。经书所说世间事,要用世间经验来实证。避世所得实证,是偏见偏行四字。
去年有个人对我说,他悟道了。
真悟道者,已脱凡入圣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于是,我们有以下对话。
我:你既已悟道得实证,能不能说自己所言正确无误?
他:不能。
我:你既已悟道得实证,也不能说自己正确无误,有不少出家人没悟道得实证成佛,却因著书立说得大师大德高僧之名,你自己说你
悟道得实证,也不能说自己全正确,但你却认为那些没悟道者完全正确。
他:那些大德名声那么大,贡献也肯定大,怎么会错。
我:你这句话,不像已悟道者所说。
他:我不轻易否定他人。
我:但你轻易肯定,这与轻易否定没区别。以名声来肯定,无异于以貌取人。
他:你怎么习《金刚经》?
我:《金刚经》有多种译本,鸠摩罗什译本,语言简洁,极尽音韵之美,读来琅琅上口,适合唱诵记忆,故此本流传最广,但此本不
宜初学者研习,初学者易习出歧义,并可能习出口头禅,因是译本,于原作相比,略有失真。习《金刚经》,不能不同研玄奘译本,玄奘译本
,语言不如鸠摩罗什译本华丽,音韵感亦逊之,但其意,更近于原作。两种译本,各有优缺点,对照研习,获益比单习一种为好。另外义净法
师,也有翻译,时间充裕也可以看。不过义净译本,质量不如前二者。三译本排队,玄奘译本忠实原作|接近原作第一;鸠摩罗什译本语言音
韵美感第一,忠实原作|接近原作第二;义净译本各方面都排第三。
他:三位高僧,怎么可能都有错?
我:你既已悟道得实证,说这话不可能是开玩笑,三种译本不同处,难道都对都错?就是你小学作文,找三位英语高手,译成英语,
也不会相同,何况佛经更难翻译。这不是对错问题,而是语言局限性和译者开悟程度|实证程度所致。
他:不早了,我还有事,改日再唠。
半年后,四月十八,我公开宣布成道,他说,某某老法师都不敢称佛,姓任的敢,真是愚了。他忘了,他去年对我说,他已悟道,已
用不上佛经,送人了。我以他语言习惯说了句话:佛祖当年公开宣布成佛成道,迦叶三兄弟都不敢称佛,姓释迦牟尼的敢,真是愚了。
有了偏见,就有了分别心,就难宽心,不易冷静,思路狭窄。
有了偏见,五彩项链有一百颗珠子,看到一颗,就以为看到全部。
有了偏见,就不能守中。守中,不左不右不偏不倚,偏左则看左大右小,偏右则看右大而左小。
有了偏见,听说夏天大热,有人在个人空间脱衣裸行,就会说那人对衣服的执念在作祟。。
有了偏见,就可能说济公以游戏人间疯癫方式渡人,是济公对游戏人间疯癫执念在作祟。
有了偏见,就可能说佛祖自称为佛,是佛祖对我慢的执念在作祟。
有了偏见,若看到有人锦衣玉食,还行菩萨道,就可能会说那人对锦衣玉食执念在作祟。
有了偏见,那些后世一些所谓高僧大德,成了不敢说真话之妄语者。
心胸宽阔,视野就宽,看到的就多,见多识广,冷静分析总结,无明就少。
心胸狭窄,视野就窄,看到的就少,见少识低,偏见暴躁遮眼,无明就多。
|
|